有人問,每次這些奇奇怪怪的電影都從哪裡知道的?

來源主要是電影雜誌。但雜誌只負責介紹,還是不管片子好爛,一律豎起大拇指讚揚的介紹。從中獲得新知可以,要是用來遴選這週末兩百五要壓在哪間影廳,贏面恐怕只有一瞇瞇。

最快選片的捷徑,我推薦「壹周刊」請專業影評人撰稿,放在最後的影評。儘管有的好片(我認為啦)他只給70分,有的根本在瞎搞他捧到八十。但是,他丟60分的,很少誤殺,他拱85分以上的,也絕非溢美。重點是他難得不往主流靠攏,不管熱門或爆冷,都評,值得參考。

「四月三周又兩天」,88分,所以我去看了。

兩個女大學生一天之內的遭遇。鋪陳一個女孩,為了讓好友墮胎四處奔走作為開端,付出勇氣,並在社會傳統與人性背叛之間掙扎...

劇情跟Epson投影機一樣,很簡單。但串聯上時代背景,這簡單就顯得意義不凡。時空是1987年,共產體制下的羅馬尼亞。當時政府堅信人口越多,國力越強盛,禁止使用保險套避孕,更別說墮胎。諸多現今匪夷所思的政策,卻紮紮實實禁錮著那時代的羅馬尼亞人。

以上背景還是查來的,電影從始至終,隻字未提,連發生在地球哪裡都莫宰羊。自由的我們永遠無法體驗那些情節,但情緒依然不自覺的隨著劇情推演而起伏,因為人性糾葛、喜怒哀樂,放諸四海皆準。一百年前皺起眉頭的那聲嘆息,一百年後起因或許依舊。

這故事不屬於英雄,也非大時代的兒女,是跟我們一樣,小老百姓。整整兩個小時,你聽不到亢奮批判共產體制,也非激辨墮胎是否合法,感受到的只有逆來順受的荒唐悲哀。這無奈感其實在歷史洪流充斥著,隨手一掬皆蹉嘆。諷刺的是,人們習慣仰望英雄,期待奇蹟,這種平凡題材儘管俯拾即是,卻最被忽視。導演反其道低頭找尋這些被遺忘的熟悉。「四月三周又兩天」扣人心弦的主因或許不光是劇情,而是一種映照的洞察力,你同情主角遭遇的同時,也得以了解自己。

裡頭有一幕我看的直嘆氣。
儘管女主角心繫在墮胎後的朋友身上而揣揣不安,仍得守約去參加男朋友的家族聚會。餐桌上整整5分鐘,導演的取鏡只放一個-女主角的臉。她聽著親友們高談闊論,看著杯觥交錯,但表情卻魂不守舍心不在焉。

這根本就是我參加公司聚會的寫照嘛!
繼續坐著的理由撐到最後一秒依然隱晦難明,起身離去的衝動倒是第一秒就開始運勁。整場嘴角上揚,但不叫「笑」,醫學上算「強迫性顏面神經失調」。挾顆滷蛋,得注意長幼倫理,餓到快掛還是「您先請」。有人舉杯,正在扒飯也得敬,驚慌失措找杯子在哪裡。有人拍馬屁,半生不熟照點頭示意,噁心巴啦到想槌自己。眼神專心聆聽,心裡卻想著HBO九點來的及?

那是食不知味,是無語問蒼天,是虛與委蛇,那是,莫可奈何的「社會化」。

女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,把這種不自然的造作演的極自然,看的我都坐立難安起來。

想要體驗異國風情,最好的方法不是參觀觀光勝地,是比照他們的生活作息。看完一遍「四月三周又兩天」,由小見大見微知著,羅馬尼亞的晨昏風雨脈絡輪廓,比讀教科書還清晰。

八十八分,實至名歸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inyu01 的頭像
    yinyu01

    快步向前走

    yinyu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